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,在线视频综合站,国产精品137页,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

<td id="urspe"></td>
<small id="urspe"><menuitem id="urspe"></menuitem></small><small id="urspe"><sup id="urspe"></sup></small>

  • <small id="urspe"></small>
    <sub id="urspe"><menu id="urspe"><samp id="urspe"></samp></menu></sub>
   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

    初一語文第十課(論語十則)原文及譯文

    回答
    語文迷問答

    2016-02-15

      第一則:為人處事

      翻譯

      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(yuè)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(yùn)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學而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學習知識并且時常復習它,不也是很愉快的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和我一起討論問題,不也是很快樂嗎?別人不了解(知道)我,我卻不怨恨(生氣)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(yǎng)的人嗎?”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(1)子... 全部展開 第一則:為人處事

      翻譯

      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(yuè)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(yùn)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學而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學習知識并且時常復習它,不也是很愉快的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和我一起討論問題,不也是很快樂嗎?別人不了解(知道)我,我卻不怨恨(生氣)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(yǎng)的人嗎?”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(1)子:先生,指孔子。中國古代對于男子的尊稱!墩撜Z》書中“子曰”的子,都是指孔子而言?鬃(前551——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魯國陬邑(現(xiàn)在山東曲阜)人。是儒家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,我國古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

      (2)時習:時常地復習。

      (3)學:學習。

      (4)說:悅的古字,高興,愉快的意思。

      (5)朋:志同道合的人

      (6)樂:快樂。

      (7)人不知:此句不完整,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。缺少賓語。一般而言,知,是了解的意思。人不知,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。

      (8)慍(yùn):生氣,發(fā)怒。

      (9)君子:道德修養(yǎng)高的人。

      (10)曰:說,說道。

      (11)而:順接連詞,表示被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,可不譯。

      (12)之:代詞,指學過的舊知識。

      (13)不:表示判斷。

      (14)乎:語助詞,相當于“嗎”!安灰唷酢,即“不是……嗎”,反問句式。

      (15)自:從。

      (16)日:每天。

      本段理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。對于知識,“學”只是一個認識過程,“習”是一個鞏固的過程,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,必須“學”與“習”統(tǒng)一起來。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。志同道合的人來往可以增進友誼,并且可互相學習、共同提高。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(tài)度!叭瞬恢,后面省略了賓語“之”,可譯為“我”或“自己”。

      編輯本段第二則:為人處事翻譯

      曾子曰:“吾(wú)日三省(xǐng)吾(wú)身:為(wèi)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(chuán)不習乎?”(《學而》)

      曾子說:"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: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了呢?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呢?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復習了呢? "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(1)曾子:曾子姓曾名參(shēn)字子輿(yù) ,生于公元前505~前436年,春秋戰(zhàn)國間魯國南武城(現(xiàn)在山東費縣人),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。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,以孝子出名。據(jù)說《孝經(jīng)》就是他撰寫的。

      (2)三省(xǐng):多次反省。注:三省有幾種解釋:一是多次檢查;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。其實,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(shù)字,表示動作頻率多,不必認定為三次。 三:泛指多次。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。

      (3)忠:舊注曰:盡己之謂忠。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。

      (4)信:舊注曰:信者,誠也。以誠實之謂信。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(guī)定相互守信,以調(diào)整人們之間的關(guān)系。意思是:真誠、誠實。

      (5)傳不習:傳(動詞用做名詞),舊注曰(yuē) :“受之于師謂之傳。老師傳授給自己的。習,與“學而時習之”的“習”字一樣,指溫習、實習、演習等。

      補充詞解釋:

      吾:我。

      日:每天。

      三:多次。

      。簷z查,反省。

      為:替。

      謀:謀事。

      忠:盡心盡力。

      信:真誠,誠實。

      傳:老師傳授的知識。

      編輯本段第三則:學習方法

      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(yǐ) !(《為政》)

      翻譯

      孔子說:“溫習學過的知識,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,憑借這點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!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注:本章的“溫故而知新”有兩解。一為“溫故才知新”:溫習已聞之事,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(lǐng)悟;二為“溫故及知新”: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,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。

     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,也許更為完整:在能力范圍以內(nèi),盡量廣泛閱覽典籍,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,對已經(jīng)聽聞的知識,也要定期復習,期能有心得、有領(lǐng)悟;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;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(lǐng)域,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。像這樣融會新舊、貫通古今方可稱是“溫故而知新”。

      也有學者以為作“溫故及知新”解不太合適,因為按字面上解釋,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(lǐng)悟心得,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,不足以為師。所以我們就來看看“師”的意義。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,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。

      溫:溫習。

      故:形容詞用作名詞,舊的知識。

      而:連詞,表順承,就。

      知新: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(nèi)容兩重意思。知,領(lǐng)悟。

      可:可以。

      以:憑借。

      為:名詞用作動詞,作為。

      師:教師,老師。

      矣:句末語助詞“了”。

      另外詞解釋:

      溫故知新(成語):

      請注意 不是溫故·而知新

      【解釋】:溫:溫習;故:舊的。溫習舊的知識,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。也指回憶過去,能更好地認識現(xiàn)在。

      【出自】: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!睗h·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溫故知新已難,而知德者鮮矣!

      【示例】:~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。

      【語法】:連動式;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學習、工作或其他。

      編輯本段第四則:學與思關(guān)系翻譯

      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(wǎng),思而不學則殆(dài)!(《為政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只學習卻不思考,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,只是思考而不學習,就會因疑惑又無所得而對思想產(chǎn)生害處。”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學:學習。這里指死記硬背不求甚解。

      而:連詞,表轉(zhuǎn)折。

      則:連詞,相當于“就”,“便”。

      思:思考,思索。

      罔(wǎng):迷惑。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。

      殆(dài):有害。

      本段理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(guān)系,認為二者不可偏廢。

      編輯本段第五則:學習態(tài)度翻譯

      子曰:“由,誨女(rǔ)【通假字:同“汝”】知之乎!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(zhì)【通假字:同“智”】也!(《為政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仲由啊,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才是聰明的!

      1、誨女知之乎!

     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(tài)度吧!(楊伯峻《論語譯注》)

      2、誨女知之乎!

      我告訴你什么叫求知吧!(李澤厚《論語今讀》)

      3、誨汝知之乎!

     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!(錢穆《論語新解》)

      4、誨,女知之乎?

      教育(教誨),你知道嗎?(南懷謹《論語別裁》)

      5、誨女,知之乎?

      我教導你的知識,你都知道了嗎?(徐志剛《論語通譯》)

      6、誨女知之乎!

      (我)教給你的,(你)懂得了嗎!(薛金星《中學生教材全解》)

      7、讓我來教教你吧,你可懂得這個道理?(楊潤根《發(fā)現(xiàn)論語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仲由,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: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——這才是聰明智慧。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女:同汝,人稱代詞,你。

      知(zhì):通〝智〞本字指“是知(通“智”zhì)也”:通“智”聰明,智慧。

      之:代孔子教的東西,它。

      誨:教,傳授。

      乎:語音助詞。

      由:仲由字(子路)(前542~前480)春秋時期魯國卞(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(zhèn)卞橋村)人,孔子得意門生,以政事見稱。

      是:這。

      本段理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,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(lǐng),要實事求是。要有誠實、謙虛的態(tài)度,不要不懂裝懂。

      編輯本段第六則:學習方法翻譯

      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(xǐng)也!(《里仁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看見德才兼?zhèn)涞娜司拖胫蛩待R;看見不德才兼?zhèn)涞娜司鸵词∽约海袥]有和他相似的毛病!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思:希望,想著。

      。褐阜词∮袥]有相同的毛病。

      齊:看齊。

      賢人:德才兼?zhèn)涞娜恕?/p>

      焉:兼詞,相當于“于之”,從他們中間。

      本段理要向一切人學習,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。虛心學習,以人為鑒,取長補短。

      編輯本段第七則:學習態(tài)度翻譯

     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伞衿渖普叨鴱闹,其不善者而改之!?《述而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幾個人在一起行走,其中必定有可能作為我的老師的人,要選擇他們的優(yōu)點來學習,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,若有,要一起加以改正!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必有我?guī)熝桑浩渲斜囟ㄓ锌勺?為我的老師的人。焉,相當于“于之”,即“在其中”的意思。

      三:泛指多人;古代漢語里“三”往往不是具體數(shù)字。有時是實指,有時是虛指。

      行:一起。

      必:副詞,一定。

      師:老師,先生。

      焉:兼詞“于之”,在那里;

      擇:選擇。

      其:代詞,代指他們。

      善者:好的,這里指優(yōu)點。

      而:順接連詞。

      從:跟從,學習。

      之:字指擇其【善者】而從之:代指善者;即好的:優(yōu)點。

      之:字指其不【善者】而改之:代指不善者,即不好的。

      改之:改變。

      編輯本段第八則:修身做人翻譯

      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 (《泰伯》)

      曾子說:“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,剛強勇毅,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(或責任),而實現(xiàn)使命的道路又很遙遠。把實現(xiàn)‘仁’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,不也很重大嗎?直到死才停止奮斗,這不也是很遙遠的嗎?”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士:有抱負的人。

      弘毅:胸懷寬廣,剛強勇毅。

      仁: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,仁愛待人。

      任:責任。

      已:停止。

      遠:遙遠。

      編輯本段第九則:修身做人翻譯

      子曰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!(《子罕》)

      孔子說:"天氣寒冷了,才知道松柏(bǎi)是最后凋謝的。"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之:這里的之是結(jié)構(gòu)助詞,用在主謂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性,變成偏正結(jié)構(gòu),不譯或勉強譯作“是”。

      歲寒:一年中的寒冷季節(jié),深冬 。

      然后(古今詞):然 ,后。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。然,這樣。后,以后。

      本段理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、不隨俗流、保持節(jié)操、堅韌不拔的社會現(xiàn)象。

      編輯本段第十則:修身做人翻譯:

      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

      子貢問道:"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? ”

      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!(《衛(wèi)靈公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那大概就是‘恕’字吧!自己不喜歡的事物,不要施加于別人身上!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一言:一個字。

      行:奉行。

      其恕乎:其:大概,也許。。河米约旱男膩硗葡雱e人的心,指儒家的推己及人,仁愛待人。

      欲:喜歡,想。想要(做的事)。

      施:施加。

      其:大概。

      凋:凋謝。

      本段理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。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(yǎng)方面有積極意義,已成為警世格言. 收起 孔子說:“學習了知識,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,不也高興嗎?”

      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?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?老師傳授的學業(yè)是不是復習過了呢?”

      孔子說:“在溫習就知識后,能有新體會,新發(fā)現(xiàn),就可以當老師了!

      孔子說“只讀書卻不思考,就會迷惑而無所得,只是空想?yún)s不讀書,就有危險!

      孔子說:“由,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!知道... 全部展開 孔子說:“學習了知識,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,不也高興嗎?”

      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?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?老師傳授的學業(yè)是不是復習過了呢?”

      孔子說:“在溫習就知識后,能有新體會,新發(fā)現(xiàn),就可以當老師了!

      孔子說“只讀書卻不思考,就會迷惑而無所得,只是空想?yún)s不讀書,就有危險!

      孔子說:“由,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——這就是聰明智慧!

      孔子說:“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,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。”

      孔子說:“幾個人一同走路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,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,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。”

      曾子說:“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,意志堅定,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,路程又很遙遠。把現(xiàn)實‘仁’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,不也很重大嗎?到死為止,不也很遙遠嗎?”

      孔子說:“碰上寒冷的冬天,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后落葉的。”

      子貢問到:“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?”孔子說:“那大概是‘恕道’吧!自己所討厭的事情,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! 收起 1.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悅,不亦君子乎?”

      1.孔子說:"學習了(知識),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(溫習)它,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(到這里)來,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,我卻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嗎 "

      2.曾子曰:"吾日三省(xǐng)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"

      2.曾子說:"我每天多次地反... 全部展開 1.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悅,不亦君子乎?”

      1.孔子說:"學習了(知識),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(溫習)它,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(到這里)來,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,我卻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嗎 "

      2.曾子曰:"吾日三省(xǐng)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"

      2.曾子說:"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: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(yè)是不是復習過呢 "

      3.子曰:"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."

      3.孔子說:"在溫習舊知識后,能有新體會,新發(fā)現(xiàn),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."

      4.子曰:"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."

      4.孔子說:"只讀書卻不思考,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;只是空想?yún)s不讀書,就會有害.

      5子曰:"由,誨女知之乎!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."

      5.孔子說:"由,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: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就是聰明智慧."

      6.子曰:"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也."

      6.孔子說:"看見賢明的人,要想著向他看齊,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."

      7.子曰:"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."

      7.孔子說:"幾個人同行(在一起)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,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,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."

      8.曾子曰:"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.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 "

      8.曾子說:"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,意志堅定,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,路程又很遙遠.把實現(xiàn)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,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,(路)不也(走得)很遙遠嗎 "

      9.子曰:"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."

      9.孔子說:"(碰上)寒冷的冬天,這以后(才)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."

      10.子貢問曰:"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"子曰:"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."

      10.子貢問道:"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"孔子說:"那大概是恕(道)吧!自己所討厭的事情,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."

      子曰:"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(yuè)乎 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(yùn),不亦君子乎 收起 2006-9-21 22:52滿意回答孔子說:“學習了知識,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,不也高興嗎?”

      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?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?老師傳授的學業(yè)是不是復習過了呢?”

      孔子說:“在溫習就知識后,能有新體會,新發(fā)現(xiàn),就可以當老師了。”

      孔子說“只讀書卻不思考,就會迷惑而無所得,只是空想?yún)s不讀書,就有危險!

      孔子說:... 全部展開 2006-9-21 22:52滿意回答孔子說:“學習了知識,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,不也高興嗎?”

      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?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?老師傳授的學業(yè)是不是復習過了呢?”

      孔子說:“在溫習就知識后,能有新體會,新發(fā)現(xiàn),就可以當老師了!

      孔子說“只讀書卻不思考,就會迷惑而無所得,只是空想?yún)s不讀書,就有危險。”

      孔子說:“由,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——這就是聰明智慧。”

      孔子說:“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,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!

      孔子說:“幾個人一同走路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,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,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。”

      曾子說:“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,意志堅定,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,路程又很遙遠。把現(xiàn)實‘仁’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,不也很重大嗎?到死為止,不也很遙遠嗎?”

      孔子說:“碰上寒冷的冬天,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后落葉的。”

      子貢問到:“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?”孔子說:“那大概是‘恕道’吧!自己所討厭的事情,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! 收起 10 《論語》十則

      課文研討

      一、分章說明

      1.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(yuè)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(yùn),不亦君子乎?”

      〔講解〕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!皶r”,這里是副詞,相當于“以時”,可以解作“按一定的時間”或“及時”!傲暋钡谋玖x是“鳥數(shù)飛”,引申為“實習”“演習”?鬃铀v的功課如禮、樂、射、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... 全部展開 10 《論語》十則

      課文研討

      一、分章說明

      1.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(yuè)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(yùn),不亦君子乎?”

      〔講解〕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!皶r”,這里是副詞,相當于“以時”,可以解作“按一定的時間”或“及時”!傲暋钡谋玖x是“鳥數(shù)飛”,引申為“實習”“演習”?鬃铀v的功課如禮、樂、射、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;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(jīng),那就只能是“溫習”或“復習”了。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。

     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!芭蟆迸f注:“同門曰朋!备F(xiàn)在說的“同學”“同班”相近?鬃诱f這句話是有背景的。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說,孔子辭官以后,專力講學,“弟子彌眾(越來越多),至自遠方”。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,所以“朋”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。

     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(tài)度,屬于個人修養(yǎng)范圍!叭瞬恢保安恢笔裁茨?沒有說出來,但意思很明白,就是“自己”。從《論語·憲問》中“不患人之不己知(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)”這句話,也可以看得出來!熬印,在《論語》一書中有多個義項:有時指有道德的人;有時指在高位的人。在這句話里,可取前義。因為這個詞現(xiàn)在也常用,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,我們沒有翻譯;一定要譯,也可以譯作“高尚的人”。

      2.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(xǐng)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

      〔講解〕《論語》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,如對仲由稱“子路”,對端木賜稱“子貢”,對曾參獨稱“子”,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,曾受業(yè)于曾參。“三省”,多次反省。文言文中,“三”“九”諸字皆有“多”義,不是確數(shù)。下述三事,這是巧合。朱熹認為,重在為學,“傳”指受之于師,“習”則熟之于己,而“忠”“信”為“傳習”之本。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(yǎng)。

      3.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

      〔講解〕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,強調(diào)獨立思考的必要性,因為只“溫故”而不獨立思考,決然達不到“知新”的目的。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,把“溫故”(復習舊知識)和“知新”(獲取新知識)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,如子夏所說“日知其所無,月無忘其所能”(見《論語·子張》),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“為師”二字!抖Y記·學記》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:“記問之學,不足為人師!边@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,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;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,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(fā)現(xiàn),才“可以為師”?梢,“溫故”和“知新”并非平列的兩件事,關(guān)鍵在于要“知新”,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。

      4.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!

      〔講解〕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,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(guān)系,認為二者不可偏廢。其中,“罔”“殆”二字歷來解釋紛紜。朱熹注云:“不求諸心,故昏而無得;不習其事,故危而不安!薄安磺笾T心”指的是不思考;“不習其事”,指的是不讀書。講這一章,要防止產(chǎn)生片面理解,要使學生認識到“學”是基礎(chǔ)。孔子就很重視“學”,反對離開“學”這個基礎(chǔ)去胡思亂想。他曾說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。”(《衛(wèi)靈公》)

      5.子曰:“由,誨女知之乎!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!

      〔講解〕關(guān)于這段話的背景,《荀子·子道》中有記載:子路盛服見孔子,孔子批評了他;子路于是改服而入,但顏色依舊充盈?鬃佑謱λf:“……故君子知之曰知之,不知曰不知,言之要也;能之曰能之,不能曰不能,行之至也。言要則知,行至則仁。既知且仁,夫惡有不足矣哉!”據(jù)此,最后的“知”字當破讀,通“智”?鬃诱f這番話的意思是,言行要謹慎,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(lǐng)。用現(xiàn)代的表述方式,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(tài)度。

      6.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也!

      7.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!

      這兩章內(nèi)容相同,故予合并。

      〔講解〕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(tài)度的,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,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,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,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,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。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:“善人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,善人之資!辟Y,也有借鑒的意思。

      8.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

      〔講解〕“士”,在《論語》中大約出現(xiàn)十五次,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!昂搿,胸懷寬廣;“毅”,意志堅強。胸懷寬廣,才能接受重任;意志堅強,才能長期堅持奮斗!叭省保强鬃訉W說的核心。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,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(xiàn)“仁”的理想而奮斗。

      9.子曰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

      〔講解〕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(xiàn)象。何晏集“大寒之歲,眾木皆死,然后知松柏小凋傷;平歲,眾木亦有不死者,故須歲寒而后別之。喻凡人處治世,亦能自修整,與君子同;在濁世,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!敝祆湟妒显唬骸靶∪酥谥问,或與君子無異,惟臨利害,遇事變,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見也。”二說大同小異。

      10.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!

      〔講解〕曾子曾說過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!薄爸摇焙汀八 闭强鬃印叭省钡膶W說的兩個方面:“忠”的要求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,這是積極的一面;“恕”的要求就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這是消極的一面?鬃雨P(guān)于“仁”說過許多話,細分析起來,都跟這兩點有關(guān),例如“修己以安人”,“修己”也就是“恕”,“安人”就是“忠”。由于子貢問的是“可以終身行之”的“一言”(實即問“道”),所以孔子拿“恕”來回答他。

      二、問題研究

      《論語》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,盡管大部分內(nèi)容都不易讀懂或只能讀到似懂非懂,但人們一直堅持這樣做下來,而且要求極嚴,須能通背全書。這大概出于兩個原因: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這本書里的話,“反芻”的機會很多,但如不先背下來,就無法進行“反芻”;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,以養(yǎng)成語感。此外,讀《論語》也有了解歷史掌故、增加識字的功能,但這是次要的。

      今天的情形已經(jīng)大不相同。我們讀《論語》,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華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養(yǎng)的部分,這就大大地縮小了讀的范圍。《論語》全書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,一般都在485章左右,我們只選錄10章,而且全是短章,這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。這樣來選篇才符合“古為今用”的原則。至于個別條件較好的教學班愿意多讀一些,那自然是好事,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學生負擔。

      所選10章,有三個方面的內(nèi)容:(1)關(guān)于學習的態(tài)度和方法,包括第1、2、3、4、5章;(2)關(guān)于思想品德修養(yǎng),包括第1、4、5、6、7、8、9、10章;(3)關(guān)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:“仁”的概念。包括第8、10兩章。作這樣劃分的目的是,提醒教師全面地看待課文的內(nèi)容。在教學實踐中,針對初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,第三個方面的內(nèi)容是可以取消的,無妨將它并入思想品德修養(yǎng)的范圍,第8、10兩章同時列入第二、三兩個方面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    教讀這十章,要認真研究格言的教學方法。十章中的前九章無疑都是格言,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對話體,其實核心只在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這句話上,也可以算作格言。講格言有“三要”: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;二要牢牢記住原話,為“反芻”創(chuàng)造條件;三要聯(lián)系實際,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。教師可以據(jù)此創(chuàng)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,這是編者的一點希望。

      練習說明

      一 看注釋,查工具書,把下列各句譯成現(xiàn)代漢語,并解釋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。

      1.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

      2.吾日三省吾身

      3.溫故而知新

      4.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

      5.士不可以不弘毅

      6.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

      設(shè)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。翻譯格言跟譯記敘文不同,一般都要用直譯,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精練、準確的風格,不隨便增減詞語。

      答案參見“有關(guān)資料”中的譯文。應注意的是,有些詞語歷來有多種解釋,例如“三省”,一說“多次反省”,一說“以三件事檢查自己”。又如“殆”,這里可解作“疑惑”,也可解作“危險”,“有害”,但課本取后一義!昂胍恪,有合解為“剛強”的,也有分解為“寬廣”和“剛強”的。教師只宜任選一種,不宜作比較、分辨。

      二 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,對此,曾經(jīng)有過不同看法。聯(lián)系自己的生活體驗,全班討論:怎樣看待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?

      設(shè)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聯(lián)系實際,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(nèi)容。應注意的是,孔子用這句話給“恕”字下定義,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。

     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,學生可以各抒己見,有可取則予肯定,說錯了的(有可能誤解句意)要糾正。

      此題又是示例性的,其余各章也可仿此進行討論。

      三 背誦全文,并把文中成語、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。

      (略)

      教學建議

     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。

      學這篇課文,能當堂成誦是關(guān)鍵,理解不必求深,能啟發(fā)學生探究的興趣,就算達到了目的。

      全篇課文除去“××曰”等字眼,不過二百字,完全有可能在40—50分鐘之內(nèi)成誦。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,并以靈活、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。

      課文內(nèi)容當然要經(jīng)過討論,但要控制討論的規(guī)模,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,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(fā)言。要提倡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,聯(lián)系本人的實際,以加深體會;不要求在討論中解決所有的問題。

      以上是基本設(shè)想。再提幾點建議:

      一、要講究導入的方式,從學生熟悉的詞語或故事說起,自然說到孔子這個人和《論語》一書:如曲阜朝圣之舉和趙普(宋開國丞相)“半部《論語》治天下”一事。時間不超過5分鐘。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。

      二、介紹孔子和《論語》十分必要,也可用講故事的形式,而將知識性的內(nèi)容滲進其中。

      三、在教讀過程中要盡可能結(jié)合學習的內(nèi)容提出問題或講點故事,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,又能學有所得。

      例如學“溫故”一章,無妨先問學生:“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,講起來娓娓動聽,這樣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?”由此自然導出“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”的觀點,最后再落實到“知新”二字,并就此略作發(fā)揮。

      又如,課文中提到曾子、子路、子貢,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也是卓越的人物,講講有關(guān)他們的事跡(如“曾參殺人”“子路盛服見孔子”“子貢游說五國之君”等),也可引發(fā)學生的興趣,但要講得十分簡明,每事一分鐘講完即可。

      四、向課外延伸:可指定《論語》中某幾篇,讓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;也可用教師讀學生聽的辦法。例如《述而篇》中,第2章有“誨人不倦”,第7章有“舉一反三”,第19章有“發(fā)憤忘食”。

      有關(guān)資料

      一、孔子簡介

      這里只從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中摘錄幾條:(1)孔子“生而首上圩頂(四邊高,中低),因名曰丘,字仲尼,姓孔氏”。(2)“孔子貧且賤,及長,嘗為季氏史(倉庫管理員),料量平。”(3)“孔子長九尺有六寸,人皆謂之‘長人’而異之!(4)“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,一年,四方皆則(效法)之,由中都宰為司空,由司空為大司寇。”(5)“已而去魯,斥乎齊,逐乎宋、衛(wèi),困于陳蔡之間,于是反魯”“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”。(6)“孔子以詩書禮樂教,弟子蓋三千焉,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!(7)“乃因史記作《春秋》”“《春秋》之義行,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”。(8)“孔子葬魯城北泗上,弟子皆服三年。三年心喪畢,相訣而志,則哭,各復盡哀;或復留。唯子貢廬于冢上,凡六年,然后去!

      二、《論語》簡介

      《論語》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書,由若干篇章組成,前后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么關(guān)聯(lián)。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,歸納起來,有以下幾種:

      一種是語錄體(也可稱格言體),僅指明是孔子的話,不寫出說話的環(huán)境(包括說話的對象),內(nèi)容大多是關(guān)于學習、道德修養(yǎng)、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,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。

      一種是對話體,記錄孔子對弟子(或其他人)的問題所作的回答。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: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,有時只寫某人問什么(例如“孟武伯問孝”);有時寫出對話的環(huán)境或背景,有時不寫。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,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,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。

      一種是敘事體,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(jié),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。這種體式我們以后才能學到。

      《論語》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。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,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,影響很大,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(xiàn)代語中。

      三、孔門弟子簡介(引號中語皆出自《史記》)

      1.子路:“仲由字子路,卞人也。少孔子九歲。子路性鄙,好勇力,志伉直,冠雄雞,佩?豚,陵暴孔子?鬃釉O(shè)禮稍誘子路,子路后儒服委質(zhì),因門人請為弟子!

      2.子貢:“端木賜,衛(wèi)人,字子貢。少孔子三十一歲!薄白迂暲谇赊o”。齊田常欲伐魯,孔子思求他國援兵,諸弟子皆請行,孔子獨許子貢。

      3.曾參:“孔子以為能通孝道,故授之業(yè),作《孝經(jīng)》”。顏回死后,他成為孔子的繼承人。

      四、譯文

      1.孔子說:“學習了(知識),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(溫習)它,不也高興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(到這里)來,不也快樂嗎?人家不了解我,我卻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嗎?”

      2.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: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?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?老師傳授的學業(yè)是不是復習過呢?”

      3.孔子說:“在溫習舊知識后,能有新體會、新發(fā)現(xiàn),就可以當老師了!

      4.孔子說:“只讀書卻不思考,就會迷惑而無所得;只是空想?yún)s不讀書,就有(陷入邪說的)危險!

      5.孔子說:“由,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: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——這就是聰明智慧!

      6.孔子說:“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,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!

      7.孔子說:“幾個人一同走路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,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,(看到自己也有)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!

      8.曾子說:“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、意志堅定,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,路程又很遙遠。把實現(xiàn)‘仁’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,不也很重大嗎?到死為止,不也很遙遠嗎?”

      9.孔子說:“(碰上)寒冷的冬天,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!

      10.子貢問道:“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?”孔子說:“那大概是‘恕(道)’吧!自己所討厭的事情,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。”


    擴展資料

    孔子說:“學習了知識,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,不也高興嗎?”
    曾子說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?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?老師傳授的學業(yè)是不是復習過了呢?”
    孔子說:“在溫習就知識后,能有新體會,新發(fā)現(xiàn),就可以當老師了.”
    孔子說“只讀書卻不思考,就會迷惑而無所得,只是空想?yún)s不讀書,就有危險.”
    孔子說:“由,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——這就是聰明智慧.”
    孔子說:“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,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.”
    孔子說:“幾個人一同走路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,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,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.”
    曾子說:“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,意志堅定,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,路程又很遙遠.把現(xiàn)實‘仁’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,不也很重大嗎?到死為止,不也很遙遠嗎?”
    孔子說:“碰上寒冷的冬天,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后落葉的.”
    子貢問到:“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?”孔子說:“那大概是‘恕道’吧!自己所討厭的事情,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.”

      原文

      1.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(yuè)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學而》)

      2.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(xǐng)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(《學而》)

      3.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《為政》)

      4.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(wǎng),思而不學則殆(dài)!(《為政》)

      5.子曰:“由,誨女(rǔ)知之乎!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(zhì)也!(《為政》)

      6.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(xǐng)也!(《里仁》)

      7.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!?《述而》)

      8.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(《泰伯》)

      9.子曰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!(《子罕(hǎn)》)

      10.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

      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!(《衛(wèi)靈公》)

      譯文

      第一則:學習方法

      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(yùn),不亦君子乎?” (《學而》)

      孔子說:"學習并且按時地去復習,不也很快樂嗎?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,不也很高興嗎?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,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(yǎng)的人嗎?"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 (1)子:先生,指孔子。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、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,有時也泛稱男子。《論語》書中“子曰”的子,都是指孔子而言?鬃(前551——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魯國陬邑(現(xiàn)在山東曲 阜)人。是儒家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,我國古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

      (2)學:孔子在這里所講的“學”,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、樂、

      (3)時習:按時地去復習。在周秦時代,“時”字用作副詞,意為“在一定的時候”或者“在適當?shù)臅r候”。但朱熹在《論語集注》一書中把“時”解釋為“時常”“習”,指演習禮、樂;復習詩、書。也含有溫習、實習、練習的意思。

      (4)說:通假字,音yuè,實意“悅”的古體字,愉快的意思。

      (5)朋:上古朋和友是有區(qū)別的:同門(師)為朋,同志為友。

      (6)樂:與說有所區(qū)別。舊注說,悅在內(nèi)心,樂則見于外。

      (7)人不知:此句不完整,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。缺少賓語。一般而言,知,是了解的意思。人不知,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。

      (8)慍:拼音:yùn,生氣,發(fā)怒。

      (9)君子:道德上有修養(yǎng)的人。

      補充詞解釋:

      而:連詞。(可譯為并且)例:學而時習之。

      轉(zhuǎn)折。(可譯為卻) 例:人不知而不慍。

      亦(yì):同樣、也是。

      乎:語氣助詞,表疑問語氣,可譯“嗎”。

      自:從。

      知:了解。

      本段理解:

     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。對于知識,“學”只是一個認識過程,“習”是一個鞏固的過程,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,必須“學”與“習”統(tǒng)一起來。

     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。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,并且可互相學習、共同提高。

     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(tài)度!叭瞬恢保竺媸÷粤速e語“之”,可譯為“我”或“自己”

      第二則:為人處事

      曾子曰:“吾(wú)日三省(xǐng)吾(wú)身:為(wèi)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(chuán)不習乎?” (《學而》)

      曾子說:"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: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?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,誠實呢?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? "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(1)曾子:曾子姓曾名參(shēn)字子輿,生于公元前505~前436年,春秋戰(zhàn)國間魯國南武城(現(xiàn)在山東費縣人),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。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,以孝子出名。據(jù)說《孝經(jīng)》就是他撰寫的。

      (2)三省(xǐng):多次反省。注:三省有幾種解釋:一是多次檢查;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。其實,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(shù)字,表示動作頻率多,不必認定為三次。 三:泛指多次。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。

      (3)忠:舊注曰:盡己之謂忠。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。

      (4)信:舊注曰:信者,誠也。以誠實之謂信。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(guī)定相互守信,以調(diào)整人們之間的關(guān)系。意思是:真誠、誠實

      (5)傳不習:傳(動詞用做名詞),舊注曰:“受之于師謂之傳。老師傳授給自己的。習,與“學而時習之”的“習”字一樣,指溫習、實習、演習等。

      補充詞解釋:

      吾:我。

      日:每天。

      三:多次。

      。簷z查,反省。

      為:替。

      謀:謀劃。

      忠:盡心盡力。

      信:誠信

      傳:老師傳授的知識

      第三則:學習方法

      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!(《為政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復習學過的知識,可從中獲得新的'見解與體會,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!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 注:本章的“溫故而知新”有兩解。一為“溫故才知新”:溫習已聞之事,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(lǐng)悟;二為“溫故及知新”: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,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。

      我以為合并這兩種解法,也許更為完整:在能力范圍以內(nèi),盡量廣泛閱覽典籍,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,對已經(jīng)聽聞的知識,也要定期復習,期能有心得、有領(lǐng)悟;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;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(lǐng)域,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。像這樣融會新舊、貫通古今方可稱是“溫故而知新”。

      也有學者以為作“溫故及知新”解不太合適,因為按字面上解釋,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(lǐng)悟心得,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,不足以為師。所以我們就來看看“師”的意義。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于14章,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。

      故:舊的知識(形容詞用作名詞)。

      而:連詞,表順承,就

      知:領(lǐng)悟。

      可:可以。

      以:憑借。

      為:作為。

      另外詞解釋:

      溫故知新(成語):

     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

      【解釋】:溫:溫習;故:舊的。溫習舊的知識,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。也指回憶過去,能更好地認識現(xiàn)在。

      【出自】: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!睗h·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溫故知新已難,而知德者鮮矣。”

      【示例】:~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。

      【語法】:連動式;作謂語、定語;用于學習、工作或其他

      第四則: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(guān)系

      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!(《為政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只學習卻不思考,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,只是思考而不學習,就會疑惑而無所得。”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而:連詞,表轉(zhuǎn)折。

      則:連詞,相當于“就”、“便”。

      罔(wǎng):通“惘”,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。

      殆(dài):這里指有害。本意:危險。

      本段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(guān)系,認為二者不可偏廢。

      第五則:學習態(tài)度

      子曰:“由,誨女知之乎!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(zhì)也!(《為政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仲由啊,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!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這才是聰明的。”

      1、誨女知之乎!

      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(tài)度吧!(楊伯峻《論語譯注》)

      2、誨女知之乎!

      我告訴你什么叫求知吧!(李澤厚《論語今讀》)

      3、誨女知之乎!

     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!(錢穆《論語新解》)

      4、誨,女知之乎?

      教育(教誨),你知道嗎?(南懷謹《論語別裁》)

      5、誨女,知之乎?

      我教導你的知識,你都知道了嗎?(徐志剛《論語通譯》)

      6、誨女知之乎!

      (我)教給你的,(你)懂得了嗎!(薛金星《中學生教材全解》)

      7、讓我來教教你吧,你可懂得這個道理?(楊潤根《發(fā)現(xiàn)論語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仲由,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(tài)度吧: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——這才是聰明智慧。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女:通假字“女”通“汝”,你。

      知(zhì):通〝智〞本字指“是知(通“智”zhì)也”:通“智”聰明,智慧。

      之:代孔子教的東西

      誨:教,傳授。

      乎:語音助詞。

      由:仲由字(子路)(前542~前480)春秋時期魯國卞(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(zhèn)卞橋村)人,孔子得意門生,以政事見稱。

      本段理解: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,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(lǐng)。要有誠實、謙虛的態(tài)度,不要不懂裝懂。

      第六則:學習態(tài)度

      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也! (《里仁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看見有才能的人(德才兼?zhèn)涞娜?就向他學習,希望能向他看齊;看見不賢的人,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,有要改正!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思:希望,想著。

      。褐阜词∮袥]有相同的毛病。

      齊:看齊

      賢:德才兼?zhèn)涞娜?/p>

      焉:句末語氣詞

      本段理解:要向一切人學習,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。虛心學習,以人為鑒,取長補短。

      第七則:學習態(tài)度

     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!?《述而》)

      孔子說:“幾個人在一起行走,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,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,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,若有,要一起加以改正。”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必有我?guī)熝桑浩渲斜囟ㄓ锌勺鳛槲业睦蠋煹娜。焉,相當于“于之”,即“在其中”的意思?/p>

      三:泛指多次;

      焉:兼詞“于之”,在那里;

      之: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:代善者;

      之: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:代不善者。

      第八則:修身做人

      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 (《泰伯》)

      曾子說:“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,意志堅定,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(或責任),路途又很遙遠。把實現(xiàn)‘仁’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,不也很重大嗎?直到死才停止,這不也是很遙遠嗎?”

      詞語解釋:

      弘毅:胸懷寬廣,意志堅強 :剛強,勇毅

      仁: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,仁愛待人

      已:結(jié)束

      第九則:修身做人

      子曰: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! (《子罕》)

      孔子說:"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(jié),才知道松柏(bǎi)是最后落葉的。" 深刻含義:人們要經(jīng)受得住時間的考驗,也以松柏為喻,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!

      之:這里的之是結(jié)構(gòu)助詞,用在主謂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性,變成偏正結(jié)構(gòu),不譯或勉強譯作“的”。

      歲寒:一年中的寒冷季節(jié),深冬

      然后(古今詞):然 ,后。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。然,這樣。后,以后。

      士:有抱負的人。

      本段理解: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種堅貞不屈、不隨俗流、保持節(jié)操、堅韌不拔的社會現(xiàn)象。

      第十則:修身做人

      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!(《衛(wèi)靈公》)

      子貢問道:"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? ”孔子說:“那大概就是‘恕’字吧!自己不喜歡的事物,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!

      重點字詞解釋:

      一言:一個字。

      行:奉行。

      其恕乎:其:大概,也許。。河米约旱男膩硗葡雱e人的心,指儒家的推己及人,仁愛待人。

      欲:喜歡,想。想要(做的事)。

      施:施加。

      其:大概

      評析本段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。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(yǎng)方面有積極意義,已成為警世格言。